自由的“心表”最精密江蘇省通州市實驗小學 朱國忠
神奇的“布克現象”與“布克預言” 布克原是法國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由于他是一位鐘表大師,入獄后被安排制作鐘表。在那個失去自由的地方,他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們制作出日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墒?,入獄前在自己的作坊里,他們能使鐘表的誤差低于1/100秒。起初,布克把出現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歸結為制造環境的不同。后來,他們越獄逃往日內瓦,才發現真正影響鐘表準確度的不是環境,而是制作鐘表時的心情。這就是所謂的“布克現象”?;谒麑︾姳碇谱鞯哪欠N認識,他在1560年游歷埃及的金字塔時,就極有把握地推斷金字塔的建設者為一批歡快的自由人。布克認為,金字塔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細,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么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人,不可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爿刀片都插不進去。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宣布,通過對吉薩附近六百處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由30萬奴隸所建造,從而證實了“布克預言”。 在教育教學中運用“正布克現象” 布克走出監獄,成為自由人,有了余裕的心境,他制作的表也就精準了。其實是自由的心最精準。埃及的自由民修建了完美、精密的金字塔,其實是自由的心靈最完美、最精密。
布克現象和布克預言證明了在過分指導和嚴格監督的地方,別指望有奇跡發生。同樣教育也不需要嚴密的掌控、精密的規劃,而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態,營造一份余裕的學習空間,提供一種充分發展潛能的可能。羅杰斯認為,人性的自由發展,需要有一種和睦的氣氛,有一種真誠、信任和理解的人際關系,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所以,只有當教育遠離了暴風驟雨、緊鑼密鼓,才能制造出“正布克現象”。
1.多一點愉悅,氛圍不要太“物質化”。我們需要研究心情的教育對于學生學習心情的關注,體現了科學的教學觀,更體現了一種教學的智慧。當心情的溫度、色度、濕度合適的時候,才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并且越是年齡小的兒童,就越情緒化,越是對學習心情的要求高。教師在實施教育時應不斷地測定學生的心情指數,采用有效的方法對全班的情緒氣候和個別學生的心情溫度進行調試,從而穩定在一種冷熱相宜的水平上。教育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心情、心境,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的心中多一點愉悅,多一些舒展,以最好的學習心態投入學習。
2.多一點自由,引導不要太“精控化”。我們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尤其是精細地指導,會對他們的思想與行為造成一定程度的控制甚至操縱,使原初的學習狀態遭到破壞。目前,我們的教育教學越來越模式化、技術化,說到底,就是控制得越來越嚴密,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剝奪學生的自由。因此,我們要盡量減少教師的介入與干預,保護學生內在的自我運行秩序與環境;要減退那種精細指導的沖動,全力為學生的生命留白。我們應該洞悉: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主體積極參與,把學習變成一種滿足生命需要的活動,不斷地更新自我、增強自我的過程,我們應全力撐開學生個別化的心理空間。
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該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人本化的課程、生本化的課程,需要我們傾注更豐富的選擇性,讓每個學生獲得自由的選擇。教師應努力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可能達到的能力出發,運用巧妙的教育藝術,把外在強加的學習任務轉化為兒童內在的自覺要求。具體到計劃安排、目標達成、時間運用、作業設計,盡量將它們規劃為自助餐形式,甚至也可以有量身定制的內容,并且允許學生提出臨時性的選擇申請。我們完全可以像沙塔洛夫那樣,把“布置”作業改為“推薦”作業,進行彈性化管理。學生依據課程計劃的要求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速度、學習方式、學習地點、組織形式、接受幫助的自由。實踐證明,自由選擇是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
3.多一點隨意,課程不要太“正規化”。我們不要急于搭建知識的大廈,不妨讓我們的基礎教育也像美國那樣“水平低”,集中精力去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讓他們輕松快樂、享受生活、善于社交、熱愛自然。知識的建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早、過度的規范,對兒童將是一種鉗制和壓迫。而過度的正規化,更使學生遠離生活,遠離社會,遠離真實。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流動的、不確定的。只要有充實的生活元素、生命內核,課程運行的方式就不要太關注。我們應更多地以兒童為中心,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需求,打破本本主義的束縛,打破“按部就班”的鐵律。像語文課程,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情趣指數,按照全班多數學生的心理順序重新加以編輯。課堂運行的方式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教學的時空也可以更開放一些,允許適當地調整教學時間,選用室外背景,還原課程的生活圖景,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4.多一點余裕,規劃不要太“致密化”。我們有責任滿足學生“一切請讓我自為吧”的正當需求,真正減少正規授課時間,縮小嚴肅課程的占有比例,切實增加自由學習與活動的時間,從而有效地稀疏學校嚴肅課程的密度。自由活動對于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們可以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每周將一個完整的下半天辟為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一樣入迷的課外活動,使課外自由活動成為“學生的心靈樂園”;也可以仿效法國,實行“1/10課程控制”,確保自由課程占全年授課總時數的1/10。用這1/10的自由課程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野外實習、郊游、文體等活動;也可以仿效韓國的小學,實行每周一天的“不帶書包到校日”,開展不用教科書的各種輕松愉快的活動;還也可以研究學習日本小學的做法,在課表上設置每周5節課的“白格時間”。只安排各種科技和其它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自由參加。
總之,我們要滿足兒童非常喜歡游戲的愛好,不僅給兒童游戲的時間,而且使他們的學習生活也充滿游戲的色彩。讓他們盡情享受童年時光,有心情、有時間去揮發游戲精神,充分地展示自己獨特的生命風采。 教育并不是僅僅讓人去出席教育的場合,它必須是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當中,于教育情境發生有機的聯系。而這一切能夠發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靈與肉的主人”。自由和諧的心靈才是每個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鉗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個人的思想,左右一個人的行動。自由、余裕、純凈、恬靜,才是進入完美創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中制造“布克現象”。
摘自《中國基礎教育》2009年第2期
(作者:江蘇省通州市實驗小學 朱國忠)